为依法公正高效化解群体性批量纠纷,肖港法庭积极探索运用示范诉讼机制,通过个案裁判为同类纠纷“量身定制”最佳解决方案,以“一案结”促“多案解”,成功助力企业收回“陈年旧账”,实现了业主的安居乐业梦,大幅降低当事人诉累的同时,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

源起:先办证还是先付款引发纠纷
A小区是肖港镇开发较早、规模较大的商品房小区。为促进商品房交易,开发商与购房者签订合同时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活动,其中包括降低首付比例、尾款分期支付等。交房至今10多年的时间,支付尾款的时间早已到期,尚有40余户业主未付清尾款。业主却称,该小区一直不具备办证条件,虽然住在房子里,但拿不到“红本本”,心里十分着急。
这批以同一小区40多户业主为被告的案件引起了法庭的重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涉及金额大、涉案人数多,直接关系到多户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妥善处理。”肖港法庭负责人邓敏表示。根据审判经验,此类纠纷背后往往还有不少持观望态度的业主。
如果采用传统诉讼模式,需要立案、审理、判决几十起案件。逐一开庭、逐一裁判,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维权的诉讼成本,也挤占了有限的司法资源。如何高效化解现有及潜在的同类型纠纷,成了摆在眼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破局:示范诉讼带动批量案件化解
在前期沟通和了解案情后,法庭初步认定该类案件事实基本一致,证据相对固定,适合通过个别示范性判决进行指引,进而通过调解或非诉方式解决剩余大部分纠纷。在该批案件中,法庭在一期、二期中各选一户业主进行审理,暂未立案的业主则可参照此案件的裁判结果进行处理。
然而,示范诉讼的推进也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查明的事实争点也复杂多样。不少业主长期外出务工,穷尽办法联系业主就花费了不少气力。还有业主坚持先办证再交尾款,公司则担心如果先办证,尾款只怕更难收回。
经过数次走访调查以及开庭审理,法庭最终支持了原告的诉求,为解决业主的担忧,提出尾款先行交至法院账户,完成办证手续后,再打款给公司,这样双方的顾虑就解除了。
跟进:确保调解协议落地见效
判决生效后,法庭积极与业主、开发商等沟通,参照生效判决内容,结合房屋面积、单价、交付时间等因素,逐套制定调解方案。
“示范诉讼不仅统一了裁判尺度,还提升了审判质效,减轻了当事人诉累。”法庭负责人邓敏表示。在调解协议签订后,法庭持续跟进沟通,先后两次走进小区回访,督促各方履行应尽义务,确保方案落地生效。
近年来,肖港法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措并举践行“实质性化解纠纷”的新时代司法理念。围绕人民群众在司法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优化流程、健全机制,推动司法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切实发挥人民法庭“桥头堡”作用,持续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