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最爱看《包青天》。每当那声荡气回肠的“升堂——”响起,小小的我总会挺直腰板,仿佛自己也成了明镜高堂上的一员。而今,当我真正走进孝南法院,却发现正义的故事,远比电视剧更加动人。

作为宣传干警,我的“法槌”是一台相机,我的“法庭”是每一个需要被记录的现场。那些未能出现在判决书上的故事,正通过我的镜头与文字缓缓流淌:
有执行法官凌晨出击时泛着红血丝的双眼;有调解室里,双方当事人会心一笑,握手言和;有巡回审判时,老乡们把法官围坐一团问问题的热闹场景;更有司法宣传时,法官耐心给古稀老人答疑解惑的温柔定格。每一次快门按下,都是法治精神的具象定格,都在诉说着司法改革的坚实足迹。
但更多时候,我记录的是审管办里那些不被看见的光。这里没有法槌落定的庄严时刻,却有键盘敲击声组成的另类交响乐。在审管办,我见过同事们加班伏案的身影,见过他们电脑屏幕的光映着熬红的眼睛;见过他们为了赶稿干脆在办公室过夜的坚守;还见过他们坚持每天学习法治知识的用心,他们全心全意地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毫无怨言,用行动诠释着对法院忠诚的最佳注脚。
他们或许不在审判席上定分止争,但每一天精准的结案统计、每一份严谨的工作报告、每一次及时的新闻推送、每一张定格干警风采的照片,都能让法治的光芒照射得更远、闪耀得更为绚烂。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忠诚最朴实的模样——是凌晨出发时车灯划破的夜色,是书记员键盘上磨亮的字母,是相机里永远也删不完的感动瞬间。它从不在聚光灯下高歌,却总在平凡的坚守中,静水流深。
现在重看《包青天》,我终于懂得,现代法治殿堂里,不仅需要明镜高悬的“包大人”,更需要千千万万忠诚担当的法治践行者。作为新时代法院人,我将始终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把务实高效、厉行节约的作风融入日常工作的点滴,将忠诚与担当融入司法血脉,将理想与信念化作点点微光,汇入法治中国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