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孝南区法院在审理一起股东权益纠纷案件中,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与检察机关、企业所属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联合联动,经过多轮耐心调解,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成功化解了这起涉及公司股权、股本金返还及损失赔偿的复杂纠纷,既切实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以高效司法服务为辖区营商环境优化注入暖流,为企业健康发展筑牢法治屏障。

案情回顾:股权争议引纠纷
该案源于公司股东间的权益争议。原告与部分被告是涉案公司设立时的原始股东,其余被告通过增资、继承等方式成为股东。案件核心矛盾围绕股东出资、公司分红及股东资格展开。原告诉称:2018年,涉案公司盈利分红后,曾向原告出具股本金收据;但在2020年,该公司先向原告发函要求履行出资义务,后召开股东大会作出解除其股东资格的决议,并送达《股东除名通知书》。原告认为,自己在公司改制时已实缴部分出资,公司盈利后未正常支付分红,还以收股本金名义扣下款项,后续又否认其出资并除名,导致其丧失相应股权。2025年7月,原告起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返还股本金、赔偿股权价值损失。
司法应对:多元调解护企业
案件立案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对案情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深入研判。考虑到该案涉及公司历史沿革、股东资格认定、出资事实核查、股权价值评估等多个复杂法律与事实问题,又涉及地区重点企业,若按照传统诉讼流程审理,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还可能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秩序。为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护企稳健发展”的目标,承办法官准备适用多元调解机制,力求以最高效率、最低成本化解该纠纷。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承办法官启动涉企案件“绿色通道”,迅速联系多方力量开展调解。一方面,承办法官多次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交流,既耐心倾听各方诉求与争议焦点,细致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引导当事人理性看待纠纷;又主动关注企业经营现状,提醒双方“纠纷化解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减少矛盾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针对案件涉及企业经营的特殊性,主动延伸司法服务,先后组织企业所在的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开展数轮调解,充分借助行业专业优势与企业实践经验,为双方搭建沟通桥梁,协助梳理争议症结,同时为企业后续规范股权管理、防范类似风险提供建议。此外,为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涉案公司的经营状况及案件背景,承办法官还专程前往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既为调解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后续可能的司法服务提前做好准备。

联动解纷:检法协同促共识
在法院积极推进调解工作的过程中,市检察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配合,双方以“保障当事人权益、优化营商环境”为共同目标,形成解纷合力。10月24日,市检察院民行处检察官与区法院法官共同参与调解,双方当事人再次坐到一起面对面协商。此次调解中,检法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协同优势,既从法律规定层面明晰权责,又从“企业发展需稳定、区域营商需和谐”的角度,向双方当事人详细分析案件利弊——若纠纷久拖不决,不仅会增加双方时间、精力以及诉讼等成本,还可能影响企业信誉与经营,间接损害区域营商环境;而调解化解既能快速定分止争,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的冲击,保障企业正常运营。

经过专业引导,双方当事人逐渐放下对立情绪,开始正视自身诉求与企业发展的关联,对争议问题的认知也逐步趋于理性。最终,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这起涉及企业核心权益的股东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此次高效解纷,不仅避免了“诉讼拉锯”对企业的消耗,更以司法与检察的协同力量,彰显了对辖区营商环境的精准护航,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营商环境保障效果”的有机统一。
司法理念:精准服务护发展
此次案件的成功调解,是孝南区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将“优化营商环境”融入司法实践的生动体现,也是法院联合检察机关及社会力量,推动“纠纷化解与企业保障、营商优化”深度融合的又一具体实践。
下一步,孝南区法院将继续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核心目标,围绕企业发展中的股权纠纷、合同履约、劳动用工等常见法律问题,不断创新司法服务方式,构建“多方联动、精准解纷”的工作机制,以更高效、更便捷、更温暖的司法服务,化解各类涉企矛盾纠纷,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供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