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藏蓝警服、肩扛银色警徽的这些日子,常常会让我想起小时候对警察的印象——那时总觉得那抹藏蓝是“安全的符号”,走夜路时瞥见,心里就踏实。可真正穿上这身衣服,才明白这份“踏实”背后,藏着远比“威严”更重的责任,也藏着无数在日常工作中慢慢沉淀的思考与感悟。

我曾以为,法警的工作无非是值庭时站好岗、押解时守好程、安检时把好关,直到经历过一次紧急情况,才彻底改变了这种浅显的认知。今年五月,一名情绪失控的被执行人家属持刀来到法院门口,现场同事们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冲上去筑起防线——没有慌乱的喊叫,只有冷静的疏导;没有贸然的行动,只有默契的配合。最后在大队长和执行法官的沟通下,家属终于放下刀具,一场危机化于无形。

事后,当我得知那个场景,才真正懂了“责任”两个字的分量。以前总觉得“学习规则”“练流程”是枯燥的任务,背文件、抠细节时还会暗自觉得没必要。可那天我才看清,我们平时反复琢磨的每一条操作规范、每一次模拟演练,都不是纸上谈兵。值庭时多留意一眼当事人的情绪,押解时多检查一遍械具,安检时多问一句“有没有带管制物品”,这些看似琐碎的“较真”,恰恰是守住安全、不让法律尊严受侵犯的底线。从那以后,我再做每一项工作,都不敢有半点懈怠——因为我知道,我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检查,都连着法庭的秩序,连着大家的安全。
法警的工作,不只有面对危机时的“硬气”,还有面对群众时的“软心”。有次,一位阿姨来法院办事,手里攥着一沓材料,因为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急得眼圈都红了。我接过她的材料,一点点帮她梳理清楚诉求,再领着她找到对应的窗口。临走时她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啊,小伙子,不然我真不知道该咋办”,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站在法院的“第一道门”,不仅是秩序的维护者,更是群众的“引路人”。有时候多一句耐心地解释,多一次主动地帮忙,就能让群众少一点焦虑,多一点对司法的信任。那些在安检口帮老人拎过的袋子、在走廊里给当事人指过的路、在等候区听过的诉求,慢慢成了我工作里最温暖的印记——原来守护正义,不只是守住“法”的刚性,还要传递“人”的温情。
短短一年的法警生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把“忠诚”“担当”从书本上的词语,变成了骨子里的习惯。我渐渐懂得,身上的藏蓝不是“光环”,而是“铠甲”——既要用它抵御风险,也要用它守护民心;手中的职责不是“任务”,而是“承诺”——既要对法律的尊严负责,也要对群众的期待负责。
未来的日子里,我想继续带着这些感悟走下去:值庭时,用专注的眼神守护法庭的庄重;安检时,用细致的检查筑牢安全的防线;面对群众时,用真诚的态度传递司法的温度。不辜负这身藏蓝警服,不辜负心里的那份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份责任扛牢,这就是我作为一名青年法警,对“法治”最朴素也最坚定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