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稻草人
《法律稻草人》是一部由张建伟教授近年来撰写的50余篇短文构成的文集。其中,有对传统中国古典文学中窦娥喊冤、包公断案中蕴含的司法文化的精辟分析;也有对有想象力的犯罪和“无想象力”司法的深入思考;还有对备受“追捧”的法考以及中国法律教育的深刻洞察。

阅读感悟
莎士比亚曾说过:“吾人不可将法律制成吓鸦之物,竖起它来只为恐吓攘食之鸟。”
本书作者在书中写到:“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若法律无权威,司法无公信力,正当程序不被信仰,一如稻草狗守门,自由变为群盗随来随攫走矣。虽冥顽之人,此际亦必请七武士守村御盗。独吾人不知三复斯言,维护法律权威?制法者不问法律之是否必行,司法者将法律任意违反,万众袖手,各思法律所以绳人,只我例外,便是家国不详之相”。
让法律沦落为稻草人的,究其缘由有以下几点:一是执法者没有秉公执法,无法真正担起司法为民的重任,无法使民众从内心信任法律。例如,忽然要整治道路交通时,就对没有佩戴头盔的驾驶人罚款50元,安排志愿者在各个路口值守,待交通整治期一过,不戴头盔的骑行现象就无人问津,交通乱象又恢复如前。正如书中《选择性执法的戕害》中指出“选择性执法不但无异于秩序,反而有害于秩序;不但无益于法治,反而有害于法治”。二是社会公众缺乏法律意识,对于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决心不够。2022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已经6年有余。据全国妇联相关调研报告统计,24.7%的家庭存在家暴,由家暴导致重伤、死亡,甚至长期遭受家暴的被害人杀死施暴人的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家暴案件中,近90%的家暴受害者为妇女,受害者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报警。从数据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民众法律意识淡薄,忽视法律的作用,没有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正因为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使得法律逐步沦为“稻草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民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法律的信仰是法治国家的意蕴和必经之路。正如书中所说,“对于人民来说司法要树立权威,让人民依赖司法,要靠一桩桩,一件件的案件依照法律原有的方法来办理,要做到公开公正,才能使人信服,而并非法律只是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