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孝南区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团队通过“130”快审模式,高效解决了一起涉及品牌仿冒的不正当竞争纠纷,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筑起法治屏障。

十二年心血遭“复制”:
“月光”品牌与“镜影”赝品的博弈
原告北京某企业作为中医诊疗行业知名品牌创始者,十二年来凭借其特色技术和品牌文化在宣传平台积累了大量粉丝,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然而,2021年起,被告湖北某公司作为同业经营者,擅自使用原告商标名称等显著视觉标识,通过内部服装、装饰物等模仿原告经营模式,造成消费者认知混淆,构成典型的“搭便车”商业侵权行为,侵害了原告的商标权及企业名称权,因此成诉。
司法定价新维度:
文化基因量化评估开先河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详细了解了双方的争议焦点,即被告是否擅自使用了原告的品牌标识和经营模式,以及这一行为是否造成了消费者的认知混淆。在庭审环节,承办法官始终保持中立和公正的态度,积极听取双方的意见和诉求,耐心地引导双方进行细致沟通,寻找可能的调解方案。通过反复协商和讨论,双方逐渐在赔偿金额、道歉方式等方面达成了共识。最终,在承办法官的主持下,原告和被告签订了调解协议:被告承诺于调解书生效之日起45天内完成企业名称变更登记,同步拆除所有仿冒门店招牌及装潢元素,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
该案的承办法官表示:“在本案审理过程中,知识产权审理团队创造性地解构了传统商标权保护框架,将品牌文化附加值等非物质性权益作为司法定价的重要参考依据,旨在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诚信重建进行时:
仿冒装潢拆除背后的法治回响
据案件回访显示,截至4月22日,被告方已如约履行调解协议,启动企业名称变更登记程序,涉事门店仿冒装潢全部拆除,赔偿款项也按期汇入原告账户。
原告得知情况后表示:“感谢孝南区法院,没想到调解协议的执行效率远超预期。我不仅要给同行的契约精神点赞,更要给法院的高效公正点赞!”

该案通过“去标识化整改+失信成本显性化”组合拳,既斩断了侵权利益链,更形成“不敢仿、不能仿”的行业示范效应。下一步,孝南区法院将逐步深化“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司法导向,重塑市场主体的创新预期,推动形成“尊重知识产权就是守护商业未来”的行业共识,为市场主体提供精准高效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