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协作,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合同履行遭遇阻碍,如何高效、妥善地化解纠纷,最能体现一个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品质与温度。近日,孝南区法院祝站法庭通过精准调解,成功化解一起涉企货款纠纷,为保障产业链稳定、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注脚。
案情回顾
原告某线缆公司与被告某新能源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合作期间,原告依约履行了供货义务,但被告未能按期支付全部款项。经双方核对,被告尚欠原告货款100余万元及履约保证金35万余元。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原告某线缆公司向孝南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支付上述款项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调解过程
祝站法庭受理该案后,承办法官深入研判案情,认为案件双方是产业链上的重要合作伙伴,若简单地“一判了之”,要求立即清偿货款,不仅不利于被告企业正常的资金链的维护和原告请求的快速实现,还可能使双方长久建立的合作关系彻底破裂,造成“案结怨生”的双输局面。一个稳定、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才是对双方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最有利的选择。
为此,承办法官决定将调解作为化解此次纠纷的突破口。在征得双方同意后,法官立刻展开工作。首先,通过“背对背”沟通,法官分别听取了双方的处境与诉求,向被告建议通过调解协议清偿货款来缓和双方关系并降低资金链压力,也对原告收回款项、保障经营的迫切需求表示充分理解。
在厘清双方的核心关切后,法官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协商。调解过程中,法官没有局限于就案办案,而是从“修复商业关系、促进合作共赢”的视角出发,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法官指出,稳定、互信的供应链是双方企业长远发展的共同财富。在法官耐心细致的释法析理和情理疏导下,都表现出继续合作的意愿。
最终,在承办法官的主持下,双方本着互信互利的精神握手言和,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被告某新能源公司当庭确认欠款事实,并承诺根据协议规定的时间按期支付所欠的100余万元货款及35万余元保证金;而原告某线缆公司从快速回笼资金、维护重要客户关系的角度出发,自愿放弃了其他诉讼请求。这一结果,既保障了原告的核心债权,也为被告的稳健经营创造了空间,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典型意义
本案的成功调解,是孝南区人民法院能动司法,积极服务和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核心在于对所有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平等、高效、可预期的保护。下一步,孝南区人民法院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以更优质、更高效的司法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的法治环境,为孝感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司法动能。